記者
  您在報告中提到“過多的宮廷戲、武打戲讓外國友人誤讀了中華文化,造成了對外文化傳播上的錯位。 ”那麼,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?
  餘秋雨
  回答這個問題前,先說個小故事。歌德讀了一本中國小說後,大發感慨:原來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善良,一樣有感情,他們看到月亮一樣會唱歌抒情,看到風兒一樣會賦詩贊美。其實,歌德看的這本名叫《好逑傳》的小說只是中國很普通的一本小說。這個故事給我啟發很大。我們的文藝作品要走向世界,首先要把尋常人的生活、尋常人的情感和尋常人的美麗表達出來、展示出來。 “真善美”是世界通用的語言,能夠引起不同國家、不同種族人們的心靈共鳴和情感投入。藝術家要做的就是用美的形態呈現這種世界各國都需要的正能量,讓它抵達人們的內心深處。
  記者
  剛纔您多次談到給文化做“減法”,比如用減法理清文化思路,用減法走出文化誤區。那麼,在當下的文化建設中,我們又要在哪些領域做“加法”?
  餘秋雨
  我覺得首先要在精神價值構建上做“加法”,即下力氣構建以道德品質為核心、以利人利他利天下為杠桿的全民共識。其次,要在文明禮儀培養上做“加法”。北京奧運會後,很多外國朋友告訴我,志願者的微笑和禮儀,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想,這種活生生的禮儀,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發揮的作用,比一千句標語和口號更有用。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,只不過,幾千年過去了,有些禮儀已不適合當下了,我們需要找到“現代人簡單易行、外國朋友樂於接受”的新禮儀。這方面,我們的單位、機關、街道都可以去嘗試、去創造。第三,藝術家、文學家、美術家要在融入生活上做“加法”。空洞的、錶面的“文章”還是要少做,大家在藝術創作的時候,能不能把身子沉下去,與百姓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?
  記者
  您在報告中提到了國人公共空間意識的缺失。如今,互聯網已成為新的公共空間,在這個虛擬空間里,包括文化名人在內的公眾人物該有怎樣的文化擔當?
  餘秋雨
  孔子說過,君子應該以自己的道義之風,去影響普通民眾。由於知識水平、生活閱歷等方面原因,普通民眾面對一些突發公共事件,常常惶惑不解。這時候,如果沒有主流的理性的聲音去引導,便會出現謠言等亂象。公眾人物一般見多識廣,有較強的思考判斷能力,突發事件發生時,他們應該在公共空間上給出自己的理性分析。不過,這種分析不能以板著臉、教訓人、居高臨下的方式出現,我們要學會幽默、有趣和感性地表達。
   記者
  文化底蘊深厚的安徽正在加快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。您能否從文化學者的視角給安徽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一些建議?
  餘秋雨
  安徽的文化發展已經取得非常好的成績,繼續往前走,我認為要強化四個支點。首先要強化宏觀支點。文化人有故鄉,但文化無界。我們的思考不能局限於安徽境內,我們要把安徽文化放在中華文化的大格局中去發揚去傳播。這一點,安徽的文化企業已經行動起來,比如:安徽出版集團,在出版方式、版權交易和發行渠道上全面與國際接軌,在國際文化舞臺上做文章,這很難得。其次要強化創新支點。改革創新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紅利,也是文化發展的紅利。這種創新不是一個角落的創新,也不僅僅是一臺戲一本書的創新,而是整個業態的創新。三是要強化審美支點。文化是可觀可感的,城市的建築、街道等公共空間應該是美麗的。現在有些城市的標識和招牌過於密集、色彩過於艷麗了,還是簡潔明瞭些好。四是要強化生態支點。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,生態文化是大文化的應有之義。我們在加強物質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,不應忽視生態文化的保護。安徽的黃山、九華山、天柱山保護管理得很好,自然生態與文化旅游結合得也很好。未來,安徽的生態文化大有文章可做。(記者 李躍波)
  聽眾感言
  我從報告中深受啟發,餘老師的觀點讓我視野更開闊。文藝作品堅持創新,其實是傳承、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,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之道、禮儀之道、中庸之道都可以在創新中得到更好發展。(省委宣傳部文藝處 章蓉生)
  人類文化燦若星河,中國文化是其中奪目的一支,安徽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餘老師的演講讓我對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,也對安徽文化產生了更多自豪感。在今後的工作中,我的責任感更強了。(省文化廳藝術處 秦佳鳳)
  餘老師的報告不僅帶著我們把中國文化按照時間的脈絡梳理了一遍,還特別對安徽文化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,他提出的四個支點,我覺得特別到位。記者也是文化傳播者,在平時的工作中,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視野再開闊點,胸懷再博大點。(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 孫成)
  這場報告對我來說,可以說不僅僅是受益匪淺。一切文化最終都將沉澱為集體人格,一個地方文化的最終成果是一個地方的集體人格。因此,推進文化就是推進集體人格。這就提醒我們在平時要註意提升公共意識、實證意識和法治意識。(《徽商》雜誌社記者 李敏敏)
  莊子講逍遙游,李鴻章眼光也沒放在合肥磨店,做文化要對有限地域進行超越,胸懷要更開闊。做文化要有宏觀支點,不要太多強調地方主義,文化人有故鄉,但文化無界。(時代出版傳媒公司辦公室 宋其義)
  (記者 陳婉婉 整理)
  微博熱議
  @OUT_多多:中華文化在人格模式上普及了“君子之道”,行為模式上培育了“禮儀之邦”,而在公共意識、法治意識、創新意識方面卻有所欠缺,近代西方能迅速發展起來與這三種文化意識密不可分,需要我們不斷借鑒學習。
  @瀟灑泰山頂上一棵蔥:文化人有故鄉,但文化無界,所以中華文化既是中國的,更是世界的。
  @艾達小荷:國家、民族的崛起,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崛起;國家、民族的發展,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發展。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不僅要有硬實力,更要有軟實力。這種軟實力就是文化的力量、精神的力量。
  @桃花笑笑笑:研究國際格局下的中華文化,找到其中的異與同,有助於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,增強中國軟實力。
  @如是…我聞:中國文化缺少什麼?陳獨秀說:德先生與賽先生。餘秋雨先生說:公共空間意識、實證意識、法治意識。我覺得兩者是一脈相承的。
  @小成靠朋友大成靠敵人:“在現代不能坐井觀天、完全在自己的價值坐標里自我欣賞。我們的經濟已完全國際化,我們的文化思維和精神價值也應能獲得國際坐標。 ”正如秋雨老師所言,將傳統文化的優點放在國際坐標中,才更顯出其價值。(記者 姚林 通訊員 張躍東)  (原標題:聆聽秋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57osu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